【广州日报】贫血两个月补铁也没用 病根竟是淋巴瘤
两个月前,47岁的陈女士查出了缺铁性贫血,规范补铁治疗后症状却没有明显改善。为查明原因,近日,陈女士转至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进一步检查竟发现原来陈女士的贫血是小肠淋巴瘤所致。经规范化疗,陈女士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症状明显改善。
据了解,陈女士在今年4月份无缘无故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起初,陈女士以为是工作太累、没休息好,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一天,公司同事惊讶地提醒她:“最近怎么看你面色、嘴唇都发白了,是不是贫血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呀。”陈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医院一查,化验结果把陈女士吓了一跳。平时每年体检都没有大毛病的她,血常规单上赫然一个向下的箭头,血红蛋白75g/L。陈女士赶紧到附近医院的血液科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缺铁自然要补铁,陈女士遵照医生嘱咐,乖乖吃上补铁药,然而2周过去,陈女士头晕、乏力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偶尔还感觉脐周隐隐作痛。在医生的建议下,陈女士做了胃肠镜,没发现异常,但是腹痛越来越频繁。
病情还在进一步加重,陈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南医三院血液内科。血液内科主任易彦接诊了陈女士,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易主任考虑病人短期内出现贫血,且伴有腹痛症状,考虑消化道疾病,高度怀疑肿瘤的可能,于是建议陈女士完善PET-CT检查。陈女士接受了建议,次日PET-CT结果回报,果然在小肠(回肠)的位置发现了高代谢区,不除外淋巴瘤。淋巴瘤的诊断,病理是金标准。接下来,陈女士在外科行了回肠肿瘤切除+回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明确诊断后,易彦给陈女士制定了化疗方案。一路波折的诊疗过程,如今真相浮现,陈女士逐渐心态坦然。经过规范化疗后,陈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贫血、腹痛的症状均明显好转。
据易彦介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边缘区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6%,为低恶性淋巴瘤,最常发生于消化道,早期发现并确诊病灶对预后帮助较大。
易彦介绍,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很多,如营养缺乏、消化系统疾病、女性月经量增多、寄生虫等。对于治疗效果不好、久治不愈的缺铁性贫血,不要忽视恶性疾病的可能,例如胃癌、肠癌、淋巴瘤、宫颈癌等,一定要到医院全面检查,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