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020-62784855  急诊:020-62784120  咨询:020-62784240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公告 就医指南 科室特色 科研教学 党群人事 护理园地 医院文化

重症医学科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首页> 关于科室> 正文

重症医学科——奔跑在抢救生命的最前沿……

作者:重症医学科 杨翃主任  来源:本站原创 2019-04-09 19:32:55 阅读量:

重症医学科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现有编制床位13张,设备先进齐全,每床配备由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推注泵与吊塔组成“生命岛”,有一支敬业而精干的危重病专业的医疗、护理队伍,本科室是对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 对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利用先进的抢救仪器设备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的专业科室。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具备成熟的学科梯队,现有医师14名,护士35名,形成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重症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重型颅脑损伤、心跳呼吸骤停和脑保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及严重多发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除此外,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领先的其他特色技术,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微循环监测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体外膜肺氧合等技术。以上述技术为核心的器官功能支持,可明显延长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期,为病因治疗及病情逆转赢得宝贵治疗时间,显著提升了重症患者整体救治水平。挽救了大量的重症患者, 创造了多项生命奇迹。科室临床团队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举办的首届重症镇痛镇静病例大赛全国冠军、危重症诊疗技能大赛总决赛全国亚军以及多项重症技能比赛华南区冠军。


科室在教学方面承担五年制医学本科教学,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基地的组成部分,承担规培生、进修医师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科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重症休克, 继发性颅脑损伤以及镇痛镇静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青年各一项)、省部级等各项科研基金10余项, 主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一项, 发表论文50余篇, 其中SCI 收录论文15篇。


近5年我科主持的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资助来源

起讫时间

SIRT1-SOD2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调节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批准号:81871551

2019.01-2022.12

镇痛优先最小化镇静策略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降压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

Clinical Trial

ID:NCT03207100

2017.12-2020.12

Pin1激活p53线粒体转位在热打击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501690

2016.01-2018.12

虎杖苷通过靶向调节SIRT1/P38信号保护TBI后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作用研究

广东省科技厅

粤科规财字【2017】103号

2017-2019.0.1

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在颅脑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伴发的血小板线粒体改变

广东省科技厅

粤科规财字【2015】110号

2015-2017.0.1

Pin/p53转录非依赖信号通路在重症中暑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

2015A030310084

20015.08-2018.08

易丙酚对重症中暑内皮细胞损的保护机制研究

广东省科技基金

批准号:

2014A020212490

2015.01-2017.12

 

重症医学科医疗技术特色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 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重症医学科超过80%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拥有德尔格、PB840、拉斐尔等国际上先进的呼吸机, 目前已经为上千例重症患者实施了机械通气治疗, 疗效显著,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在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从器官功能到细胞代谢的每一个环节, 从最初的抢救复苏→疾病的僵持与调整→恢复期,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均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及调整, 因此血流动力学治疗自始至终均在重症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的血流动力学包括了宏观的大循环监测及微观的微循环甚至线粒体功能的评估。


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是通过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以及尖端带有热敏电阻的动脉导管, 应用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分析法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该方法对于指导循环和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PiCCO广泛运用于临床已经超过10年, 我院重症医学科每年进行PiCCO监测的患者近百例, 开展该技术以来, 挽救了大量复杂的呼吸循环衰竭重症患者,并不断指导周边及基层医院开展工作。



侧流暗视野成像(sidestreamdark field,SDF )

 

侧流暗视野成像(SDF)能清晰地观察器官的微循环状态, 并显示观察区内各种血管的长度、直径和面积,甚至对每根血管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微循环灌注的变化。可用于监测和指导患者的治疗, 有助于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在广泛的临床场景中微循环障碍与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关联性, 只有监测了微循环,才能将微循环的复苏纳入到整个复苏治疗中。在赵克森教授的指导下, 我科在国内率先把微循环监测技术(SDF)应用于临床,从而实现对重症休克的早期和精准治疗。



床旁重症超声监测

 

床旁重症超声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利用超声动态、实时、可重复的特点,进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临床问题,与其他监测手段共同获得重要监测和评估数据,为诊断与治疗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重症超声不同于传统的诊断超声,它的实施者和影像结果解读者均为重症医学专业医生,通过重症超声快速发现问题,并借助超声技术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思路解释、评估及解决问题,使得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领域得到迅猛发展,甚至从心肺血管超声逐渐发展为全身超声,而重症相关操作的可实施性与安全性也因重症超声的介入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起源于血液透析, 是促进体内有害物质清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包括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多种治疗方式, 并可持续进行。随着技术的发展,CRRT不仅仅广泛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而且广泛应用于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非肾脏疾病的救治。我院重症医学科开展了CRRT技术10余年来, 不断钻研,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随着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及产品的改进, 我们对连续血液净化技术的原则和模式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目前常规开展枸橼酸抗凝、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目前每年进行CRRT治疗数百例次。



体外膜氧合(ECMO)


体外膜氧合(ECMO)是将血液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人工膜肺氧合后重新灌注入体内,以维持机体各个器官的血液灌注和氧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对极重型可逆性呼吸和/或循环衰竭患者进行心肺功能支持,为抢救治疗和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ECMO是抢救重症患者生命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的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ECMO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给极重症呼吸及循环衰竭患者的救治带来了希望。临床实践证实ECMO在甲型流感、禽流感、重症肺炎、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创伤呼吸衰竭等患者的救治中均取得很好效果。我院重症医学科开展该项技术以来,已经成功救治许多极危重症患者,将他们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我科对该项技术不断完善,不断突破,不仅在自己医院内实施,而且给予外院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可以实施长途转运,为更多的重症患者带来希望。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近年来严重感染及其所致感染性休克发病率进行性升高, 这类患者病情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70%。我科基于对重症休克细胞分子机制的深刻理解,借助最先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爱德华血流动力学监测平台(Edwards EV1000 Clinical Platform)、重症超声、微循环监测 (SDF)等综合监测治疗手段,实现对重症休克的精准治疗。对于治疗困难的重症患者,我科选择性应用中心静脉导管、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热稀释导管、心脏血管超声等最先进的监测技术,根据患者自身特点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难以逆转的已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我科在国内领先使用国际最先进的心肺肾支持技术,如ECMO、CRRT等,为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全身多发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原因所致创伤发生率逐渐增高,创伤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现代创伤发生原因复杂,涉及多学科抢救,如抢救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我科与各外科协作关系紧密,伤者到院后,第一时间由我科牵头成立跨学科、跨专业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搭建抢救平台,保证救治工作有序规范进行, 明显缩短多发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和空间,对大出血、创伤性凝血病、张力性气胸、严重骨盆骨折均有丰富的抢救经验。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中20%~25%的病人临床上病情重,可出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很多,包括胆源性、特发性、酒精性以及高脂血症等多种,在我国以胆源性和特发性为多见,我科基于对急性胰腺炎炎症风暴、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刻认识,利用先进的重症血流动力学、影像学、血清检验等技术对疾病进行监测,运用CRRT等先进设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与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组成院内救治小组,与全军消化中心李维勤教授组成院外会诊联盟,共同为患者保驾护航。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氧合功能在短期内出现急剧下降的一类疾病总称,ARDS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目前除对因治疗外,还有机械通气,小潮气量通气,限制平台压,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手段,我科拥有先进的呼吸机设备, 能够进行各种呼吸力学参数的监测,同时利用床旁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肺部病变范围大小及严重程度,我科还有最先进的体外循环支持设备,在常规治疗措施均无效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患者生命,为挽救病人创造机会。


重症医学科科室联系方式

map.jpg

住院病区: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183号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楼四楼重症医学科(ICU)

邮编:510 000

探视时间:每日16:00-17:00。(疫情期间采取视频云探视)

联系方式:

护士站电话:020-62784500

医师办公室电话:020-6278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