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医生杂志】中风后,腿脚不听使唤,走路“划圈”?先练好“基本功”
作者: 来源: 2023-02-10 09:37:13 阅读量:
不少人中风后,走路都会大变样—— 身体重心偏向一边,走路时往一边“倒”,深一脚浅一脚的,像是瘸了 更严重的,受中风影响的那条腿使不上劲,得用上身“提”着往前挪动;每走一步,腿就得在空中划个圈。 有人害怕旁人的异样眼光,不愿再出门。 受访专家:陈俊琦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科室负责人、副主任中医师 受访专家:陈锦宏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 陈俊琦医生分析,脑出血或梗死会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大脑无法正常指挥下肢肌肉,引起肌肉痉挛或无力:有的足尖无法抬起,有的出现足底内翻……走路自然受影响。 同时,“绝大部分中风患者的患腿,都存在‘膝超伸’。” 他们的膝盖看起来向后凸,长期用这种姿势行走,膝关节会磨损发炎、刺痛难忍,让他们无法正常走路。 还有的中风患者走路时,会生理反射性地不敢多用患腿,让健侧腿“扛重担”。长此以往,健侧腿不堪重负、疼痛,走路姿势也会变得异常。 “中风后异常步态,不仅是走路慢、费力的问题。”陈俊琦医生提醒,由于身体重心不稳,患者容易因此摔倒。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一旦摔骨折,后果不堪设想。 中风后瘫痪在床,患者和家属都很着急,以为要早点开始锻炼,多走路,才能尽快恢复。 陈锦宏医生表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观念却是错误的,对患者康复反而不好。” 如果走路前没练好“基本功”,锻炼关节功能、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中风患者更易出现异常步态。 “而错误的走路姿势一旦定型,后续很难纠正。” 正确的做法是,在病情稳定时,按病情需要通过口服抗痉挛药物或局部注射肉毒素,再配合电刺激、中医针灸、神经生理学疗法等治疗,减轻中风患者肌肉僵硬、关节变形等肢体痉挛情况。 然后,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把“基本功”练好了,再尝试走路。 中风后多练以下动作,可改善关节功能、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1 “跷二郎腿” 坐在床边,健侧腿平放在地面,尝试反复用患侧腿搭在健侧腿上,然后放下,像“跷二郎腿”一样。 主要锻炼患者抬患侧大腿。 2 搓地 坐在床边,患侧腿踩在地面上,膝关节正对前方,尝试反复伸屈膝关节以伸直和收回小腿。收回时,膝关节弯曲应超过90度。 3 翘脚 坐在床边,患侧腿踩在地面上,膝关节正对前方,尝试反复翘起和放下整个脚掌。 4 倾斜 坐在床边,双腿平放在地面; 在家属的保护下,上半身尝试朝前倾斜,至将倒未倒后回正; 然后用同样的步骤练习朝后、朝左、朝右几个方向。
5 屈膝站立 健侧手扶着床沿或拐杖站起,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微微弯曲膝盖; 先尝试重心居中站立2~5分钟,若可以顺利完成,可尝试将重心交替放在两腿上,微微屈膝站立。 6 靠墙静蹲 背部靠墙站好,双脚稍比肩宽,脚尖朝前,弯曲双膝,以不感觉疼痛为宜,一开始弯曲角度不必过大,可随着力量提升逐渐调整。 陈锦宏医生提醒,练习时,家属应在旁边保护,并观察患者两条腿的动作是否一致。 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练习时间有所差异,建议听从医生指引。 一旦觉得累了、动作变形了,就赶紧停下休息,避免因为疲惫或控制不良而使用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活动,那样反而会强化错误的活动,对训练而言有害无益。。 每1~3个月返院评估一次,以便医生制定后续康复方案。 这两个物件,是下肢康复好物 部分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踝足矫形器和斜踏板,来帮助下肢康复。 前者可稳定踝关节,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步行能力;后者可拉伸小腿,缓解肌肉紧张,帮助恢复踝关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