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心肌梗死盯上青壮年?这些人群需提高警惕
近一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抢救了6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在30-55岁之间。
37岁的尹某是一名装修工人,胸痛一个月没有重视,入院前一个小时胸痛加重,被送往南医三院急诊科,完善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
45岁的周某是一名的士司机,因“胸闷痛3小时”入院,完善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下壁、高侧壁心肌梗死。
54岁的张某,因“间断胸痛1周,再发加重1天”入院,急查心电图、心肌酶学,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三位患者均于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及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并积极配合心脏康复特色治疗后症状改善、病情好转。
据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滔介绍,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这些心肌梗死患者,大多伴有冠心病高危因素,如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等。
哪些年轻人更容易被心肌梗死盯上?
性别:男性多见,约95.6%年轻心梗患者都是男性。
肥胖:体内脂肪过度积聚可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70%患有高血压。工作压力大、焦虑、熬夜等使高血压愈发年轻化。
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者,尤其是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生心血管病风险增加2倍左右。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年轻心梗患者中血脂异常往往更常见。
吸烟:吸烟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升高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
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体力活动:高热量、高钠饮食,摄入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蔬菜和水果摄入过少,久坐的年轻人更易患心肌梗死。
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应激(焦虑等)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心肌梗死发生。
出现心肌梗死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持续不能缓解,立即呼叫救护车送至最近的医院,切勿耽搁。救护车到达前,要安静休息,以免不必要的活动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快开通冠脉(通过介入手术、急诊搭桥、溶栓等),优先选择介入手术治疗(植入心脏支架等介入手段)。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稍有耽搁都有可能导致病情进展,甚至酿成不良结局,所以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周滔提醒,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需要长期服药,这是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需要,并不是因为支架造成的。
不要以为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专有疾病,年轻人就肆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个疾病已经悄悄地盯上年轻人,尤其是合并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年轻朋友,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旦有发病征兆,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