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脖子痛了半年突然瘫了 颈椎管内查出肿瘤!
46岁的史先生6月前突然出现颈部酸痛、四肢麻木、行走不稳,偶尔有头晕。刚开始以为是普通的颈椎病,在当地医院就诊,接受了中药外敷、理疗等一系列保守治疗之后,史先生颈部酸痛症状有所缓解。3个月后,史先生(化姓)颈部疼痛、四肢麻木越来越严重,右侧上肢和下肢乏力,右手拿物困难,行走困难,甚至要坐轮椅出行。史先生到当地的大医院就诊后发现颈椎管内肿瘤,由于肿瘤较大占据椎管85%,颈脊髓受压严重,已经出现不全瘫痪,手术风险很大,医生建议其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就诊。
坐着轮椅入院
术后站了起来
史先生和家属从外省赶到广州,在南医三院入院时已经不能行走,只能坐着轮椅入院,四肢肌力下降,右手肌肉萎缩,无法拿稳东西。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双侧乳头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下肢肌张力增高。磁共振发现颈4-6节段椎管内偏右侧可见肿瘤组织,大小约17毫米×10毫米×42毫米,占据椎管85%的空间。
南医三院脊柱外科二科主任黎庆初组织多学科会诊和讨论,认为神经鞘瘤的可能性较大,巨大的肿瘤压迫造成脊髓功能损害,产生不全瘫痪。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的治疗方案。由于肿瘤较大,有可能与神经粘连在一起,且位于颈4-6节段,位置较高,手术难度大,风险很高,很有可能术后瘫痪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但如若放任不管,肿瘤越长越大,高位截瘫不可避免。会诊后,医生们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术后可能出现情况的应急预案。
经过与史先生及家属详细沟通,说明病情,史先生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由脊柱外科二科主任医师吴毅和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魏大年主刀,团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采用显微镜下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椎管减压、颈椎功能重建,术中发现肿瘤和周围组织有粘连,经过细致的显微镜下分离,止血,完整切除肿瘤,用螺钉系统固定,重建了颈椎的稳定性。手术过程顺利,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术后经过专业治疗和护理,史先生四肢麻木缓解,右上肢肌力逐渐改善。配合康复治疗,出院前患者已经可以独自下床活动行走。
警惕:椎管内肿瘤初期易被忽视
据吴毅介绍,颈椎管内肿瘤的症状主要是神经和脊髓受压后产生的,开始肿瘤较小,仅感到颈部疼痛不适。随着肿瘤不断增大,对神经和脊髓造成压迫,从而引起肢体疼痛,出现麻木、无力的状态,甚至伴有胸腹部束带感、持物不稳,手精细控制能力下降,行走不稳、踩棉花感,严重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很多病人以为是颈椎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检查,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进一步加重了神经和脊髓损伤,产生功能障碍。当出现上述症状时,病人应该及时到脊柱外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和核磁共振、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神经和脊髓损害进一步加重。
颈椎管内肿瘤根据起源不同,可以分为发生于脊髓、脊膜、神经根、神经血管等不同部位的肿瘤,这些统称为椎管内肿瘤。这类肿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部分是恶性的,通过手术后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诊断。颈椎管内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解除脊髓的压迫,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发现颈椎管内肿瘤,应尽早到专科就诊,及时进行治疗,避免肿瘤增大后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防止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