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网站> 正文

遵规守纪重要,还是人情往来重要?

作者:  来源: 2025-07-29 14:27:31 阅读量:

近年来,各地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中,因所谓人情往来滑向腐败深渊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中,有的人把庸俗应酬当人情世故,以餐桌上的推杯换盏、礼尚往来作为权力与利益交换的伪装,最终导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有的人以抹不开面子为借口违规参与聚餐饮酒,既破坏党内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也为腐败滋生埋下隐患;有的人则抱着“别人能做我也能做”的侥幸心理,随波逐流从众参与违规行为,进而引发“小圈子”腐败甚至系统性塌方等问题,严重污染政治生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以人情往来为名导致纪律防线松动,绝非孤立的、无足轻重的行为偏差,而会引起从个人到组织再到社会的多维度连锁反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坚决防范。

  古人云:“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任何时候,人情往来都不能逾越纪律规矩之堤,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党员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都有亲戚、朋友、熟人、同事、上级、下属等,推进工作、解决问题时可能面对遵规守纪与人情往来发生冲突或产生模糊地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则跟人情能够统一当然最好,但二者不能统一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坚持原则,决不能迁就人情。”党员干部必须头脑清醒,坚持秉公办事、铁面无私,划清“公与私”“情与法”“人情与原则”的界限,这既是对个人政治生命的最大守护,更是对党的事业、人民福祉的高度负责。

  首先,以纪律规矩为标准厘清党员干部人情往来的行为边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等传统美德,这种基于情感共鸣、道德认同的人情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党组织内同志正常交流、沟通协作、关怀慰问,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都与作风建设的要求并行不悖。但必须清晰界定,任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破坏组织原则的所谓人情,均属于作风建设明确禁止的范畴。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明确禁止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接受、赠送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违规组织、参加宴请”等行为,为人情往来划出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规则大于人情、纪律高于情面、公心重于私谊的坚定信念,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用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取代庸俗应酬,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其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充分依托本次学习教育契机,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人情往来的根基应建立在对人民的赤诚热爱与责任担当之上。要重情谊,但要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要讲人情,但决不能为人情所困、为人情所累,必须坚决拒绝那些突破原则底线、违背政策法规的人情往来。党员干部还应明白,真正的面子,不是觥筹交错间的虚华喧嚣,而是来自群众心底的认可与敬重。唯有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将情系在民生福祉中,用实干赢得百姓口碑,才是党员干部应追求的人情和面子。这样的人情和面子里,饱含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映照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底色,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威信。

  最后,扎紧制度笼子,细化权力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作风建设相关制度体系,将八小时内外的社交活动纳入监督范围,织密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特别针对易受人情干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更加严密、更具操作性的防控措施。同时,对人情往来中的违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要通过通报曝光、召开警示教育会等方式强化震慑效应,释放纪律面前没有例外、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解读专家:吕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